一、案主的基本情况:
吴静,女,9岁,来自安徽农村,在民工学校读过一年,由于基础差到我校后重读一年级,现在是二年级,成绩中下,但行为习惯不好脾气很暴燥,虽是女孩子确有一点男孩子的“味道”。
二、案主的背景情况:
家境十分清贫困,来到上海的父亲在交大做清洁工,为了多挣点钱一人做了两份工作,母亲在小区也做清洁工,为了维持生机租借的是一间披房。条件虽很艰苦但对孩子却十分的迁就,总是百依百顺,为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不讲道理与老师闹的脸红而赤。“溺爱”使吴静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坏习惯,她可以骂人、摔东西、吐口水。
三、诊断与指导:
问题就出在过分的“溺爱”上,来到我校以后,为了一点儿小事经常和同学发生争吵,一般的教育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有一次与一位男同学吵,她竟然顺手扇了对方一记耳光,表现的非常粗鲁,给班级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但是在和家长交谈的过程中,听不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批评和责怪,听到的只是吴静在原学校读书的时成绩在班级里是第三名,是一位好学生。“溺爱”—任性—粗鲁—不讲道理已经成了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怪圈。
学校“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的活动,为班级开展学生思想道理品质教育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听了“怎样学做现代文明的上海人——培养好习惯、学做现代人”的讲座以后,我马上抓住了机会又和家长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效果特别的好。
父母亲深情的说:我的女儿脾气是不好,不文明、真的是不像样;为了我的孩子好,你们管得再严格一点,我们是不会生气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吴静同学变了:她已经改掉了打人、骂人的坏习惯,还当上了小队长,在班级里被评选为“绿化美化小天使”。
四、反思:
吴静同学的深刻变化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案例,但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是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无非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