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y 现在,许多中小学已经设置了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辅导课程,这是让我们很感欣慰的事情。但是,仔细分析观察中小学教育的细节,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多的中小学,除了上心理辅导课、请专家来咨询的时候,是记住“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却将其抛到了脑后。具体表现在: 一、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令家长们意见极大 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么一个怪现象:越是从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幼儿园出来的幼儿,到小学后适应越是困难。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的更新是有目共睹的,幼儿园普遍提倡愉快教育,尊重个性,但是小学的教育思想的更新却慢了一拍。对一年级新生的作息、纪律要求与五年级是一样的。一个时间上下课,一样地上课要坐直,一样地课间不可奔跑,操场上没有低年级的玩具等等,造成一年级新生普遍不愿意上学。虽然上学一个月之后,孩子不再象原来那样的天真,都表现得象个小学生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心理能量,承受了过重的心理压力,而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是没有必要的。 二、管理体制严重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教师的评估指标中,没有加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关的内容,评价教师工作的指标仍然是一些机械的指标:学生成绩,备课笔记,班级纪律,却没有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在中小学里,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纪律是班级管理的最主要指标,全然不顾低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孩子们下课奔跑,班级要给扣分;做早操讲话,当然要扣分;下午作业时,教室里有声音,也要扣分;至于早晨忘了带红领巾、绿领巾,班级也要给扣分。班级给扣了分,班主任势必要发脾气,肇事者就成为全班痛恨的人,因为“他给全班丢了脸”。有的孩子在学校门口想起忘带了东西,脸都吓白了。孩子们在如此苛刻的要求中,如何做到心情开朗,热爱学习,热爱学校?有些孩子就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我们曾遇到过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害怕学校的苛刻纪律,经常半夜睡着觉了,还会爬起来检查书包。 最荒唐的是,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公开课,纪律也是指标之一,老师们不得不把所谓的“差生”赶出课堂,回避公开课。这种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上海市也有!想想,这种做法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吗?除了对当事学生的心理伤害以外,其余的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学到的是对同班同学的讨厌、憎恨,对弱者的放弃,可是,他们本应该学习的是互相帮助,同情弱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中小学教师自己在为文凭上课学习时的表现:这些平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们,却是上课最散漫的,迟到,早退,上课聊天,吃东西,无故旷课,考前想办法向老师套题目。相比之下,广大的中小学生是那样的可怜、无助! 三、学校的管理体制给教师过重压力,教师心理健康也收到伤害,反过来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师对学生的苛刻,并非来自教师自己的愿望,而是来自我们的管理体制。 我们都知道,学生都怕班主任,喜欢任课老师,由此说明,老师们对学生凶不是自愿的,也是迫不得已的。假如对学生的苛刻要求还有一定的道理的话,用学生的纪律表现来评价老师的工作成绩就没有一点道理。因为班级上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班级要给扣分,不能评为先进班级,老师的声誉受影响,而这与老师的职称、先进、进修机会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于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就不得不凶。一旦有人做出了有损班级荣誉的事情,老师就大光其火。不仅犯错的学生必须承受教师的愤怒指责,全班同学也得陪着接受老师的狂风暴雨。 广大学生和家长把一切不满都记在老师个人长上,所以家长投诉老师的投诉信、投诉电话很多,家长们愤怒声讨老师,事实上,问题的根子在校级管理模式上。假如说,应试教育的问题不是某个校长可以一个人改变的,但是,给老师和学生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让老师轻松地教,学生高兴地学,这应该是各个校长自己就能做到的。 2000/10/26 ——摘自“K12教育论坛” xiaodi的说明: 本文是K12的热心网友wny发表在K12教育论坛的帖子,经作者同意,转发在本栏目中并改动个别文字。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是大众皆知。各地学校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在顺利完成中吗?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景、现状真的是那样带着玫瑰色曙光吗? wny网友的文章,让我们感到了藏在曙光后面的一片乌云。谁来发射炮弹,把这片乌云打散? ——你、我、每一个人。我们的积极关注和讨论,相信,会为还给给孩子们蓝天尽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