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就紧张,怎么办? 自述: 我是一名中学生,在一所区重点中学上学。今年初三,在班里一直是学习委员。以前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排名一向很好,父母对我在生活上照顾的很好,什么也不让我干,就盼我明年能考上重点。可自从上了初三,连着几次考试,不知道怎么搞的,平时的普通小考我都没问题,发挥的很好,在班里都能排在前几名的,可一到大考,还没到考场,我就开始紧张,当我一拿到卷子,脑子里就一片空白,虽然也在心里拼命地告诫自己,要对自己有信心,自己准备的很充分了,没什么可紧张的,可还是克制不住自己。结果在大考中总是晕晕乎乎的,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每次大考完,看见自己在班里的排名越来越靠后,我真是不好意思再担任这个学习委员了,可老师对我还是很信任,他总说我是有实力的,只是没有发挥出来。我也尝试在考前给自己做放松训练,可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希望您能给我在这方面做一些咨询,帮助我尽快的走出目前的这种状态。 cheleen点评:
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和考试成绩反差过大,这种情况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的很典型,造成这种“错位”现象主要有下述几个原因。 一、考试的压力过大。对此你可能有点不解:我不是平时学得挺不错吗?为什么还会怕考试?其实原因恰恰可能就是你平时学得不错,时常受到老师的赞扬,父母对你也很有信心,这种“众望所归”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你在令人瞩目的重大考试中“有负众望”。在怕丢了面子的心理支配下,你想考好了的动机实在太强烈了,结果导致了你发挥的失常。
国外曾用大猩猩做过实验。实验人员让饿了好久的大猩猩去设法够取香蕉。结果发现,饥饿时间在6小时~24小时的猩猩,解决这类难题的“成绩”最好。低于这段时间的猩猩,由于饥饿程度不太高,取食的动机不太强烈。而高于这段时间的猩猩,由于饿得太久了,以致强烈的取食动机反而干扰了猩猩对如何取食的思考,所以“成绩”也不太好。
考试动机与考试成绩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你在考试中取胜的动机过于强烈,并产生了极度紧张的心理时,对考试成绩的担心会严重干扰和分散你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的思考力和记忆力,并且在考试中稍遇困难,就会引起恐慌。而当有那么几次考试失利的阴影后,这类考生容易建立起消极的条件反向。他们十分担心再次考试的失败。可越是怕失败,心理状态越不稳定,反而越容易失败。
所以当你在考试时有这个问题时,那么一方面你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即热爱学习、肯于钻研,不把一时的考试成绩的高低,看得太重;另一方面,把平时的作业和小测验,都当成“大考”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增强自己对考试的适应性和自信心。
二、没有把知识边贯起来学。有些学生平时学习抠得很细,但他们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搞清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平时,当知识是单独的、局部的学习时,他们能获得很不错的成绩,可到了较大的阶段考试,需要所学的各部分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时,他们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必须强化自己进行整体学习的意识,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每部分的知识之前,先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目的,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何联系,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一段时间后,你应该多想想各章之间、各节之间的联系,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此外,平时要多看看教材的目录和单元小结,有意识地做一些综合性的练习,也是克服自己片面孤立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三、是否是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理解。有些学生尤其是不少女生,在小学就形成了以模仿和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模式,并以此在小学阶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至形成习惯并带进了中学。模仿和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有时在刚学完一部分知识后,可“照猫画虎”地弄个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这类学生在题目稍做变化或学习时间间隔已久之时,就会显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本色,当然考不出好成绩来。
纠正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学完一课后,你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所学的知识内容。当你真正理解时你就可以做到,如果你不理解你就要老试图回忆书上的语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平时成绩好不一定等于考试成绩好,两者之间的错位可能隐藏着许多问题。愿你在认真思索分析后,让自己在学习意识、习惯、方法及成绩上,从此跃上一个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