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上期“考考大家,一个有趣的实验”的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Stroop曾经进行过一项关于色词的心理测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向被试者呈现不同颜色的色块,像这样:
.要求被试者大声读出它们的颜色“红,蓝,绿……”,并记录所用时间。第二步,向被试者呈现的是表示颜色的字,比如“蓝,绿,红......”要求被试者大声的依次读出,并记录时间。 第三步,向被试者呈现的是带颜色的表示颜色的字,但是字本身的颜色和它表示的颜色不同,例如:“红,蓝,黄……”(当然实验中并不是只用这三种颜色)要求被试者读出它们本身的颜色,如应读为“蓝,红,绿……”,同时也要记录时间。比较前两步的时间,说明被试者对这两次实验的反应没有什么不同,都很顺利而第三步就不同了。被试者会出现无意识的按字义而不是要求的按颜色读的情况。
Stroop认为这是一种色词反应竞争的现象,它不仅出现在感知活动中,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也常常出现。这说明人们在解决新的课题和任务时,由于事先已经自动化了的熟练的知识在新的条件下常会无意识的出现,与新的课题和任务竞争,干扰或阻断新课题的顺利进行。
所谓Stroop现象就是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现象是Stroop首先发现的,因此叫“Stroop效应”。 后来有人用数字和数字的位数来进行测验(就是大家做的这个测验),也得到Stroop效应。可见它是普遍的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只要在感觉信息分析中含有一种信息冲突时,就会出现Stroop效应。
在本题中,如果将“444”读作“4”,就表明数字和数的位数发生了冲突和竞争。读数字是日常习惯了,也就是自动化了的,而读出数字的位数却是个新的课题,于是Stroop效应出现了。
在心理学界,提起stroop无人不晓,最早是用色词做的,1935年,J·R·Stroop发表了他的色词研究论文。论文发表后,由于该实验的重复性很好,已经变成经典实验。Stroop效应的研究整整持续了迄今为止的大半个世纪,该效应一直扩充到各种语言甚至数字、图象等等。该效应在日常心理现象中是如此普遍,研究也是如此的多,例如箭头方向与词,运动,方向与命名,数字,部分与整体等等。以至发表的论文有无数,培养了不少stroop效应专家。
其中的数字实验(例如我们刚做的这个实验)虽然简单易于实现,但其效应会比较难于看出来。 ——摘自饮水思源站,原作者joeny ,blackcap,有部分字句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