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人际互动中,我想很多人都曾经碰到下列情形: 例一,你和朋友碰面谈事情一向都很准时,但最近由于塞车曾迟到两次,今天当你再度晚了十分钟才出现时,你的朋友马上不耐的说:“你怎么老是迟到啊?”朋友忘记了一向都是你等他的。 例二,你的十七岁女儿周末很反常的晚归了,你焦心的等到她一进门,立刻气急败坏的质问:“你和什么狐群狗党混到这个时候?还知道要回来啊?”你完全不理会女儿很委屈的申辩,她是在和同学在学校练习下周的啦啦队比赛。 例三,你在八岁儿子的书包中,搜出一款不属于你们的卡通手表(儿子曾经要求你买给他,你却斥之以要盲目追求流行。)当下你如同五雷轰顶,捶胸顿足的哀嚎:“他这么小就会拿人家手表,长大后岂不会去抢银行?”你没去思索儿子的行为也许并非受当前社会物质价值观的影响,而可能只是反映了某种心理需求的不满足。 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学派中,将上述思考上的偏差,称之为“认知扭曲”,也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模式。第一个例子的现象可称为“以偏概全”,亦即当事人仅是偶而出现某些行为,却被概化成“每次都这样”、“总是如此”。例二的情形可说是犯了一种“遽下结论”的毛病,也就是在尚未询问事实的可能原因时,就主观地认定并下结论。第三种认知扭曲称为“灾难式思考”,亦即过分夸大事情的可能后果,高估了结果的严重性,甚至认为即将大难头。 这些认知扭曲经常是当事人一种不自觉地,几乎是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轻易的否定了别人,往往造成当事人在人际上的困难,但是当事人却经常不自知且无法理解自己对别人的伤害。而如果,这种思考模式的对象是针对自己的行为,当事人就会出现如下自贬的思考:“我太笨了,为什么我总是犯同样的错?”“我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还奢谈什么成功的未来?”“我的女友不要我了,我一定会单身一辈子,孤独而终了。”如此的认知扭曲,结果就是造成自尊心低落,情绪沮丧了。 要如何才能终止这样的思考模式?方法其实不难,就是要训练自己在出现这类思考时,马上中断这个自动思考的连锁反应,停下来,自问:“我这样想,有什麽确实的证据吗?”“事情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结果真的一定会变成那么糟吗?难道我真的要坐待命运的判决,而不图改变吗?” 如果你时时警觉自己是否常出现这类认知扭曲,并且努力地不停地自我修正错误的思考,渐渐地,你将发现要读别人的心或懂自己的意是愈来愈容易了。 ——摘自台湾心理健康咨询网,http://psy.pmf.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