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路小学标头

                                                                         


doc
相关内容列表
学会争取自己的“心理领空”
爸妈真的不喜欢我吗?
男女间易被误解的情感信号
如何消除隔阂
竞争优势效应
握手时你在告诉别人什么
女孩,如何对约会说不
尴尬时刻,老师怎么办
读你心,懂我易
人群中的权威效应
为什么难于和别人沟通?
男女生之间的交往
什么时候发脾气
与人交往,自己加分
什么是人的刻板印象?
与室友难处,怎么办
看出老师正在想什么
学会说No!
反用激将法
与人交往为什么难?
 
 
 

给别人一个爱你的理由
2000-09-15  作者(来源):[暂无]

                           ——人际交互原则浅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也就是希望别人能够承认良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由于这种寻求自我价值被确认和情结自安全感的倾向,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更注意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处处期待别人首先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倾向,恰恰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常常遇到困难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我还记得上大学时,班里有一个女生,长得非常漂亮,学习成绩相当棒,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愿意和她交朋友,她自己也很苦恼,因为大家都觉得她很自私,瞧不起别人。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的前提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对他们起支持作用。人际交往当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去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接近。而对于疏远我们、厌恶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疏远或厌恶。文章开始提到的那个女生就是因为不愿意接近别人才导致自己没有一个好朋友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给别人一个理由,让别人爱我们、喜欢我们、接近我们。这个理由可以是物质上的给予,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大则一次捐赠,小则一个微笑一句赞美。

      信不信由你,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汽车到站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孩上车了。当时车上的人很多,售票员将抱小孩的人引到一位坐着看报纸的年轻小伙子面前,引导孩子先说“谢谢叔叔”,紧接着再说“请您给这位抱孩子的让个座,好吗?谢谢您。”小伙子怪不好意思的,赶紧站起来,让那位年轻妈妈坐下了。我不由得想到另外的一些售票员看到抱小孩的人上车后也同情地大声喊:“请哪位给抱小孩的让个座。”可是她的呼吁似乎得不到大家的响应。

    为什么两种请求方式的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呢?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样,当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我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回答。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我们对别人也表示相应的接纳行动。否则。我们的行为就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就会妨碍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如上述让座的例子,当人们接受了一声别人诚恳的“谢谢”,特别是这声“谢谢”是来自我们的文化背景尤其看重的孩子,其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很情愿地作出让座的回报。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行为合理性和适当性的理解也会投射到与我们发生相互联系的人身上。当我们对别人作出一个友好的行为,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要求别人作出相应回答的期望。如果别人的行动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我们会认为别人不通情理,认为对方不值得我们报以友好,从而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对方产生排斥情绪。同样道理,对于排斥,拒绝我们的人,其排斥与拒绝对我们是一种否定。因此我们也必须报之以相应的排斥和拒绝才是合理的、适当的。如果我们对这样的人反而报之友好的接纳与喜爱,那我们的行为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我们就难似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排斥,拒绝我们的人,我们的反应也是相应的,对他们也会采取排斥、拒绝的行为方式。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我们周围的人,我们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不然,我们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为别人所拒绝。在这个意义上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关闭窗口
   
 



网上画廊  |  教师频道  |  网上图书馆  |  学校地图  |  梦之帆  |  政务公开  |  学校信息公开专栏  |  信息公开  |  在线服务  |  专栏链接  |  文明在线  |  吴中路小学岗位设置  |  班级博客  |  文明小博客  |  年度预算结算公开  |  依法治校  |  学校概况  |  家校对话  |  信息速递  |  学生天地  |  校长在线  |  校园开放日
blue.png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吴中路小学 联系地址:吴中东路500弄95号  
邮政编码: 200235 电话:6270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