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吴中路小学
学术节活动暨教育教学观摩活动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学校也积极推进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为了进一步共同探究,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校特举行2009年学术节——教育教学观摩活动,为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一代学生而共同努力。
二、活动时间: 2009年12月18日(周五) 上午 8:00——11:30
三、活动安排:
第一部分:体育、队风纪展示 8:10——8:35 (操场)
1、学生入场
2、升旗仪式
3、校长致辞
4、三—五年级队风纪展示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观摩 8:40——10:02
见教学展示安排表
第三部分:重点学科研讨10:15——10:55(一楼茶艺室)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教研组长、二(1)、三(2)班家长、校家委会成员
第四部分:校家委会成员座谈会 10:55——11:30 (一楼茶艺室)
参加人员:校家委会成员
教学展示安排表 | |||||
2009.12.18(周五) | |||||
节次 |
姓名 |
学科 |
班级 |
上课地点 |
课题 |
第 一 节 |
陆蕙 |
茶艺 |
一(1) |
茶艺室 |
客来敬茶 |
李红梅 |
体育 |
一(2) |
操场 |
戏绳、抓尾巴 | |
周佳颖 |
语文 |
二(1) |
二(1) |
会跑的黑板 | |
朱琦 |
语文 |
二(2) |
二(2) |
会跑的黑板 | |
袁卫兵 |
语文 |
三(1) |
三(1) |
惊弓之鸟 | |
张颖 |
数学 |
三(2) |
三(2) |
图形有多大 | |
姚申媚 |
美术 |
四(1) |
美术室 |
春意 | |
邓瑶 |
语文 |
四(2) |
四(2) |
扬州茶馆 | |
孙靖 |
语文 |
五(1) |
五(1) |
镜泊湖奇观 | |
周玉平 |
语文 |
五(2) |
五(2) |
镜泊湖奇观 | |
第 二 节 |
姚洁华 |
语文 |
一(1) |
一(1) |
比尾巴 |
莫怡莹 |
数学 |
一(2) |
一(2) |
分彩色图形片 | |
许靖 |
数学 |
二(1) |
二(1) |
统计 | |
冯丹莲 |
英语 |
二(2) |
二(2) |
In the forest | |
邵佶 |
英语 |
三(1) |
三(1) |
In the park | |
孙萌玲 |
语文 |
三(2) |
三(2) |
饭钱 | |
张红辉 |
语文 |
四(1) |
四(1) |
微笑着承受一切 | |
俞旻 |
英语 |
四(2) |
四(2) |
The sign | |
顾琴 |
英语 |
五(1) |
五(1) |
Follow the signs | |
黄丹 |
美术 |
五(2) |
电脑房 |
一行寄语送祝福 |
《扬州茶馆》
四(2) 邓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极具特色的《扬州茶馆》,了解中国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把“烫干丝”过程给大家作介绍。
教学重点:
了解几种扬州小吃,知道扬州小吃的特点及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
复述“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准备:
1.布置课前预习,并观察炒鸡蛋的过程。
2.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读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吗?知道广陵就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知道扬州吗?(扬州是江苏的一个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大运河贯穿南北,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名城。扬州的小吃,极具特色,名目繁多,并且随着季节的变化,小吃也会随之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扬州茶馆里的各种小吃。(板书课题)虽然课题是《扬州茶馆》,但课文主要介绍的是茶馆里的各种小吃。(板书:各种小吃)
2.引导入课:
扬州茶馆里到底有什么好吃的小吃?这好吃的小吃又是怎样制作的?小朋友想不想到扬州茶馆里去看一看?那好,我们这就随着作者,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
2)找一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扬州小吃?(用“”划出)其中重点介绍了什么小吃的制作过程?
2.交流、反馈。[板书: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指名读第一节,其余同学闭眼想象茶馆里的情景。
2.组织说说:
①通过想象,你仿佛在扬州茶馆里看到了什么?
②这一小节里介绍了扬州茶馆里的哪些小吃?哪些是你曾经吃过的?
[随机点拨:文中写到“卖零碎的”,这“零碎”指的是什么?]
3.自由轻声读第二节,从文中找出做“烫干丝”的动词。[出示表格]
4.组织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关“烫干丝”的动词填入如下表格中)
什么事 怎么做
烫干丝 切→浇→滗→拨→倒→搁
炒鸡蛋
5.说话训练。
1)不看书,用上表格中的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
[先指名说,再每人说一遍。]
2)指名说说课前所观察到的炒鸡蛋的过程以及其中的动词[填入上表中]。
过渡:课文除了介绍烫干丝外,还介绍了什么小吃?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6.分组阅读课文第三节,边读边讨论:
①课文是怎样介绍小笼点心的?
②怎么理解课文最后三句话的意思?
7.组织交流,并完成练习。
1)组织说说“课文是怎样介绍小笼点心的”。
[随机点拨:小笼点心有那几种馅?]
2)组织完成下面的选词填空题:[出示]
蒸 选 剁 加
做菜包子、菜烧卖和干菜包子,菜()那最嫩的,()成泥,()一点儿糖一点油,( )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
[填完后组织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
3)组织说说对课文最后三句话的理解。
[出示]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这样有分寸;偶尔上一次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最后总不免捧着肚子走出。
[随机点拨:偶尔上一次茶馆的人为什么“总忍不住狼吞虎咽”?]
四、总结全课,朗读课文
1.总结谈话:
读了《扬州茶馆》这篇课文后,我们对扬州的各种小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现在是否知道扬州小吃为什么有名吗?(因其风味独特、制作精细,色、香、味俱全……)
2.分组朗读全文。
四、拓展引申
[出示]中国的名小吃很多,除了扬州的各种小吃外,还有北京的冰糖葫芦,云南的过桥米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你还知道哪些着名的小吃?能否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吃?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部分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扬州茶馆》反思
邓瑶
《扬州茶馆》是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
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 等零碎小食,有 ,还有 ,所以说吃的花样______。”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Module 4 Unit
二(2) 冯丹莲
Contents: Look and learn & Say and act
Language focus:
1. The usage of nouns to identify animals e.g. fox, hippo
2. The usage of key patterns to express one’s preference
e.g. I like grass.
Teaching aids:Multi-media,cards,etc.
Teaching procedure:
Procedure |
Content |
Methods |
Purpose |
Pre-task preparation |
Warming-up |
1.Sing a song 2. Daily talk |
用歌曲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
While-task procedure |
Elicit: 1. wild animals 2. in the forest |
1. See a film T: What do you see in the film? 2.T:Where do the live? |
通过观看影片,引出野生动物,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 |
Learn:fox |
1. word:fox 2. Self-introduction 3. Word: meat |
通过狐狸和河马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狐狸的特征和喜好。并组成语块,让学生有话可说。 | |
Learn:hippo |
1. word:hippo 2. Self-introduction 3. Word:grass | ||
Pair work |
1. What do you like? I like … 2. What can you do? I can … |
通过Pair work让学生操练句子,并巩固所学句型. | |
Read and enjoy |
1. Say rhymes 2. Make a rhyme |
琅琅上口的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通过编儿歌,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 |
Post-task activities |
Choose: Who is the King? |
1. Self-introduction 2. Voting |
通过选国王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自我介绍,实现语言的应用。 |
Assignment |
|
1. Read P42 2. Act out the animals and Self-introduction to your parents |
在作业布置中,除了让学生进行听读练习外,还让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和家长进行交流,注重了知识的课后延伸。 |
LESSON PLAN
五(1) 顾琴
BOOK
AIMS:1.WORDS(LETTERS) dangerous, jump into, rule,
2.STRUCTURES Don’t jump into the pool! It’s dangerous.
3.FUNCTIONS Asking ‘wh-’questions to find out various kinds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an object
LANGUAGE FOCUS: Using imperatives to express prohibitions
DIFFICULT PIONTS: Saying the sentences fluently
AIDS: computer
PROCEDURES |
CONTENTS |
METHODS |
PURPOSES |
Pre-task Preparation While-task procedure Post-task Activity |
Daily Talk Say something about swimming Talk about dangerous things Rules For the swimming pool Don’t… No… You can’t… A missing game Make a poster Assignment Read and say Copy and recite the text |
T asks and P answer the questions a. Do you like swim? If you like to swim, where can you go to?(swimming pool) b. Can we swim in the pond? Can we play in the fountain? It’s dangerous.(dangerous) c. show dangerous pictures, talk about dangerous things. Tell students don’t do dangerous things d. show a picture of boys and girls playing in the swimming pool. Talk about what wrong things they are doing. e. Tell Ps the rules for the swimming pool. Show signs. f. Match the signs and rules. g. Show a picture of a boy who is spitting. h. Don’t spit./No spitting./ You can’t spit. Give Ps other signs , ask them to say it with the three sentences. f. Which sign is missing In groups , make a poster for the place. |
用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本课主题。 出示不规范的游泳场所,引出“游泳池”。 不同的图片,学生谈论图片上的危险性,巩固了dangerous这个单词,也有一定教育意义。 由吐痰的的图片引出三种不同的句式,用不同的其他标志,让学生操练这三种句式。 小组合作方法,为不同地点设计广告纸。把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 |
反思
顾琴
本节课主要由句型What can’t you do in somewhere?来引入,然后给出一系列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危险的,既操练了两个单词,又进行了一些安全教育。接着,引出pool, dangerous和slippery的教学,学生较易接受。
本节课的主体是”Follow the signs!”主要是讲在游泳池里应该遵守的规则。由于”Don’t …”的句型小朋友在四年级时已经掌握,所以,在新授过程中,我补充了” Don’t spit.” 及相同意思句型的替换的内容。”Don’t do. = No doing=You can’t.” 要求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句型。最后,通过学习,分组讨论在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各项规则,做文明可爱的小市民。
从课堂情况来看,小朋友对这些新授内容掌握良好,也比较感兴趣,比如在分组活动的形式中,改变了原来“老师教,学生学”的旧模式,建立了自主学习的新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多交流,使上课的气氛更活跃了。另外,根据文本再构,改变原来枯糙的教学结构的安排,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知识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会在散发思维中学习,在注意力有效集中中学习,使教学具有娱乐性,层次性,系统性,连贯性,教学的知识面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不足之处在于,不太注意对学生阅读和听力方面能力的培养。五年级的测试对学生听力、阅读方面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地提供些和课文相关的听力或阅读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一行寄语送祝福》反思
黄丹
本节课围绕着 制作“一行寄语送祝福”任务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贺卡的组成要素和设计要点,并且综合运用学生以前学习的word技能,设计创作一张富有个性的电子贺卡。
教学过程比较紧凑, 逻辑结构合理 教学层次和节奏把握清晰。活动开展也比较有效果,分组讨论2次,重点突出了自我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创新学习模式。学生们上课很投入,在学习中,综合素质能力有了提高。
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好像在自我学习平台的应用上,学生自学意识还不够强,教师需要再进一步引导。比如可以适当的提一提提高篇的技巧,从而达到有效的因材施教。
学术节教学展示一年级体育教案 李红梅
年级 |
1 |
周次 |
16 |
日期 |
|
执教 |
| ||||||
课次 |
48 |
教时 |
4 |
课序 |
2 |
备注 |
| ||||||
内容 主题 |
戏绳 、抓尾巴 |
重点 与 难点 |
| ||||||||||
学习目标 |
1学会游戏的规则和方法,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2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力量等素质 3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团结奋斗的精神 | ||||||||||||
课序 |
时间 |
教学 内容 |
运动负荷 |
教与学的活动 |
组织队形 | ||||||||
次数 |
时间 |
强度 | |||||||||||
一 二 三 四 |
5 3 5 10 |
课堂常规 教师整队 检查服装 师生问好 宣布内容 调节游戏: 四角夺绳 绳操 戏绳 30秒跳短绳 自创跳绳 开火车 |
1 若干次 |
3 1 |
小 大 |
学生随老师的口令进行整队 学生随老师的口令进行游戏 看谁学的像。同老师一起做。 重点:自由的创想练习 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师:巡视、指导与参与 生:交流、展示 师:点评(选用经典的进行集体练习) |
四列横队 ******* ******* ······· ······· ▲ 四方队形 同上 ******* ······· | ||||||
课序 |
时间 |
教学 内容 |
运动负荷 |
教与学的活动 |
组织队形 | ||
次数 |
时间 |
强度 | |||||
五 六 |
9 3 |
游戏:抓尾巴 1、师生共评、小结 2、师生呼别 |
1 |
3 |
小 |
教学步骤:教师讲解要求并示范,学生练习。 重点:反应敏捷 放松,教师以表扬为主 |
散点 四列横队 ******* ******* ······· ······· ▲ |
场 地 器 材 |
短绳36根 |
安全提示 |
游戏时注意安全 | ||||
预计运动量: |
整课密度42% |
基本部分密度40% | |||||
课后小结 |
|
《戏绳抓尾巴》教学反思
李红梅
本堂课的内容是戏绳与抓尾巴,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跳短绳和踩绳的基本技术,发展臂力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的发展,锻炼关节韧带,培养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的集体主义精神。
跳绳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掌握跳绳的能力稍差,所以在教学生跳绳时,我注意学生以上的特点,一步步慢慢的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是出现了问题,就是手耍的节奏和脚协调不起来,所以有些学生就抱怨说自己跳不起来,准备放弃,后来我就一个个动作进行分解示范,让学生做小老师去教不会的学生,这样学生稍微有些进步,因为老师 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抓尾巴,由于以前曾经接触过,所以做起来很轻松,学生也玩的开心,从烦躁的跳绳当中解脱出来。
客人来了敬杯茶
一(1) 陆蕙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以茶待客是我国传统习俗;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敬茶的基本礼仪;
3. 通过对基础茶礼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客人海宝,你会怎样招待他呢?
2、出示课题:客人来了敬杯茶。客来敬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了解不同民族的敬茶礼俗
1、师:每一个民族的待客礼仪有所不同,就让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一些吧,然后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侗族:如果你到侗族同胞家做客,主人会敬上一杯油茶,主人根据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
藏族:有客人来时藏族同胞会敬上一杯酥油茶,敬茶时主人提起酥油茶的茶壶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倒茶时,茶壶要轻轻摇晃几次,使茶油匀称,壶底不能高过桌面,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内蒙古 内蒙古同胞会用一杯喷香的奶茶来敬客,客人来了以后,敬茶时无论是妇女还是男人一定会穿上民族的盛装,仪态大方.双手恭敬的将茶端到客人面前。
2、学生交流 师小结
(三)、学习敬茶礼仪
1、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怎样来敬茶,现在老师来做客人、请一位同学来做主人给老师敬一杯茶,我们大家看一看他做得怎么样?
2、学生交流, 师引出儿歌
眼看客人带微笑
捧杯要稳不能晃
双手端茶轻轻放
靠近轻声“请用茶”
3、学生边读儿歌边练习
4、创设一个真实的场景,请大家自己去找一个好朋友,一个演客人一个演主人,看你们把敬茶的礼仪学得好不好。
5、请同学们为在座的老师敬上一杯茶,请老师们来评一评,给我们小朋友贴上敬茶章好不好啊。
(四)总结:
师: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得到了敬茶章,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看来大家都学会了敬茶的礼仪,相信大家在世博会召开之际一定都会成为一名热情的小主人。
《客人来了敬杯茶》的反思
陆蕙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茶艺的发源地,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华民族 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模,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在活动中, 通过欣赏茶文化艺术让学生们知道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用来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们学校是徐汇区唯一的一所茶艺特色学校,学校的少儿茶艺活动渗透到了各学科。我们自然课中也要让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因此,向家长开放时,我在一(1)班上了《客人来了敬杯茶》的一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知道以茶待客是我国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敬茶的基本礼仪;通过对基础茶礼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对茶的兴趣,初步感知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茶文化。
在本节课中,我以海宝引出主题,激发了学生对茶的知识探索愿望,然后通过大屏幕投影,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各民族不同的敬茶礼仪,亲自感受了中国的茶文化,使幼儿对茶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厚的兴趣。接着,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为客人敬茶的基本礼仪,我又为他们编了一首敬茶礼仪的儿歌,学生们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记得更牢了。然后小朋友自己找朋友来练习敬茶礼仪。在课堂上中最后一个环节,当幼儿把一杯泡好的茶送到家长的手中,同时也学生送上了一份对家长的尊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礼貌待人、文明处世的行为和习惯。激发了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之情和对茶文化的热爱。
分彩色图形片
一(2) 莫怡莹
教学目标:1、会按颜色、形状、大小给24片彩色图片进行分类。
2、知道同一类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
3、鼓励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4、通过给图形分类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性质分类,初步建立类概念。从颜色、形状、大小来认识与描述24片彩色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给图形分类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小胖的书桌
师:看,这是小胖的书桌,你们觉得怎样?(很乱)
师:今天我们来帮小胖理一理,好吗?
2、师:说说你们准备怎样来帮小胖整理书桌?
3、小结:在帮小胖整理书桌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将物品进行分类,也就是要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东西分在一起。 板书:相同特点
二、新授
1、揭题
师:刚才小朋友帮小胖整理了书桌,
出示课题:分彩色图形片
2、动手操作 分一分
师:拿出你们的彩色图形片,先分再2人一组说说你准备怎么分
(要求:学生个别操作,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不同的分类方法。)
汇报:按颜色分 按形状分 按大小分
3、小结
师: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彩色图形片进行了分类,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大小分、可以按形状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4、数一数
请学生数一数按不同标准分类,每类图形片分别有多少片,一共有几片彩色图形片?
三、练习
1、继续分一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按颜色、大小、形状可将24片彩色图形片分成不同类别,那么同一类的图形片有没有不同点呢?可不可以再分?
(1) 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同类图形中的不同点。
(2) 小组合作将同类图形中的图形再次分类。
小结:同一类物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再一次进行分类。不过,在分类
时一定要记住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的。
2、媒体:
将下列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蜡烛:按长短分 按点着和没点着分
饮料:按多少分 按颜色分
衣服:按男女分 按季节分 按颜色分
3、动动手
分一分,圈一圈 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分彩色图形片》反思
莫怡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教师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帮小胖把书桌整理干净,就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概念,需要把相同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建立分类的标准,感受分类的作用。情境设置非常符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了状态。然后拿出24片彩色的图形片给学生分。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分类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培养了孩子的求异思维。再根据同一类的图形片进行更深一层的分类,强化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他们就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便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上峰的阶段,动手摆学具,直观地演示,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相信“玩中学,学中玩”一定会让这些孩子更喜欢上数学课!通过学具操作活动,真实的感知就可以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我在“分类”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知,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彩色图形片
一(2) 莫怡莹
教学目标:1、会按颜色、形状、大小给24片彩色图片进行分类。
2、知道同一类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
3、鼓励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4、通过给图形分类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性质分类,初步建立类概念。从颜色、形状、大小来认识与描述24片彩色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给图形分类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小胖的书桌
师:看,这是小胖的书桌,你们觉得怎样?(很乱)
师:今天我们来帮小胖理一理,好吗?
2、师:说说你们准备怎样来帮小胖整理书桌?
3、小结:在帮小胖整理书桌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将物品进行分类,也就是要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东西分在一起。 板书:相同特点
二、新授
1、揭题
师:刚才小朋友帮小胖整理了书桌,
出示课题:分彩色图形片
2、动手操作 分一分
师:拿出你们的彩色图形片,先分再2人一组说说你准备怎么分
(要求:学生个别操作,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不同的分类方法。)
汇报:按颜色分 按形状分 按大小分
3、小结
师: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彩色图形片进行了分类,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大小分、可以按形状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4、数一数
请学生数一数按不同标准分类,每类图形片分别有多少片,一共有几片彩色图形片?
三、练习
2、继续分一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按颜色、大小、形状可将24片彩色图形片分成不同类别,那么同一类的图形片有没有不同点呢?可不可以再分?
(3) 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同类图形中的不同点。
(4) 小组合作将同类图形中的图形再次分类。
小结:同一类物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再一次进行分类。不过,在分类
时一定要记住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的。
2、媒体:
将下列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蜡烛:按长短分 按点着和没点着分
饮料:按多少分 按颜色分
衣服:按男女分 按季节分 按颜色分
3、动动手
分一分,圈一圈 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分彩色图形片》反思
莫怡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教师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帮小胖把书桌整理干净,就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概念,需要把相同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建立分类的标准,感受分类的作用。情境设置非常符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了状态。然后拿出24片彩色的图形片给学生分。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分类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培养了孩子的求异思维。再根据同一类的图形片进行更深一层的分类,强化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他们就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便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上峰的阶段,动手摆学具,直观地演示,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相信“玩中学,学中玩”一定会让这些孩子更喜欢上数学课!通过学具操作活动,真实的感知就可以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我在“分类”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知,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分彩色图形片
一(2) 莫怡莹
教学目标:1、会按颜色、形状、大小给24片彩色图片进行分类。
2、知道同一类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
3、鼓励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4、通过给图形分类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性质分类,初步建立类概念。从颜色、形状、大小来认识与描述24片彩色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给图形分类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小胖的书桌
师:看,这是小胖的书桌,你们觉得怎样?(很乱)
师:今天我们来帮小胖理一理,好吗?
2、师:说说你们准备怎样来帮小胖整理书桌?
3、小结:在帮小胖整理书桌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怎样将物品进行分类,也就是要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东西分在一起。 板书:相同特点
二、新授
1、揭题
师:刚才小朋友帮小胖整理了书桌,
出示课题:分彩色图形片
2、动手操作 分一分
师:拿出你们的彩色图形片,先分再2人一组说说你准备怎么分
(要求:学生个别操作,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不同的分类方法。)
汇报:按颜色分 按形状分 按大小分
3、小结
师: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彩色图形片进行了分类,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大小分、可以按形状分,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的,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4、数一数
请学生数一数按不同标准分类,每类图形片分别有多少片,一共有几片彩色图形片?
三、练习
3、继续分一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按颜色、大小、形状可将24片彩色图形片分成不同类别,那么同一类的图形片有没有不同点呢?可不可以再分?
(5) 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同类图形中的不同点。
(6) 小组合作将同类图形中的图形再次分类。
小结:同一类物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再一次进行分类。不过,在分类
时一定要记住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的。
2、媒体:
将下列物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蜡烛:按长短分 按点着和没点着分
饮料:按多少分 按颜色分
衣服:按男女分 按季节分 按颜色分
3、动动手
分一分,圈一圈 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分彩色图形片》反思
莫怡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教师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帮小胖把书桌整理干净,就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分类的概念,需要把相同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建立分类的标准,感受分类的作用。情境设置非常符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了状态。然后拿出24片彩色的图形片给学生分。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分类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培养了孩子的求异思维。再根据同一类的图形片进行更深一层的分类,强化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他们就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便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占上峰的阶段,动手摆学具,直观地演示,这些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相信“玩中学,学中玩”一定会让这些孩子更喜欢上数学课!通过学具操作活动,真实的感知就可以大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我在“分类”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新知,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In the park
邵佶
《In the park》反思
邵佶
一节课下来,我既教授了新单词,完成了计划,又提前教授了新对话,而且从课堂提问上看,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是没有在课堂内进行单词拼读检测,单词教学成果只能反映学生掌握了单词的音及意,学生对单词的记忆默写只有留到下一节课。回顾整个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师生共同创建了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习信心。开展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比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对话问答中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交流中融入情感的交流,小组的竞赛,大家的合作互助精神还要继续培养。学生
33、镜泊湖奇观
五(1) 孙靖
【教学目标】
1、 读准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弭祸”、“祛病”、“奇观”、“点缀”、“绮丽”、“欣欣向荣”等词语;积累描写生动的句子。
2、 根据作者的介绍顺序,抓住体现景物特点的词句,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 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了解三处镜泊湖景观的“奇”,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语段。
4、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能在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理解相关内容从而感受镜泊湖的“奇”。
2、 学习归纳写景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二节,了解镜泊湖的位置与成因
师: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风景区------镜泊湖风景区,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里奇特的景象。
1、出示板书,齐读,提醒多音字“泊”的读音,奇观:奇特的景象。
2、自读第一、二节,思考从中了解了关于镜泊湖的哪些信息。
师: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镜泊湖看到的奇特景象。那么,除了重点写看到的景象以外,课文还介绍了什么?让我们来轻声读课文第1、2小节,边读边思考
⑴学生自读,思考。
⑵课堂交流。预设:
●传说中,它是由宝镜变成的。
●湖的地理位置。(板书:位置)
●湖的成因。
师:一个是来源于美丽的神话传说;一个是从镜泊湖看到的奇特景象而得名的。
3、引读第1、2节,知道镜泊湖真实的形成原因。(板书:形成)
整合信息,了解1、2小节的内容,感受作者写传说的作用。
二、初步了解镜泊湖景观,理解“奇观”
1、自己轻声读课文第3-5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观?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
让我们一期跟随作者的脚步,到黑龙江省去领略那里的湖,那里的瀑布,那里的地下森林,看看它们到底齐在何处?
三、品读重点语段,感受镜泊湖三个景观的“奇”
㈠学习第三节
1、默读第三小节,划出文中概括镜泊湖景色“奇”的句子,说说“奇”在哪里。
2、生交流。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
在交流中,理解“点缀”、“绮丽”。(板书: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鲜艳美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4、指导朗读
5、理解“而”“然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词把镜泊湖自然朴实但又绮丽多变的罕见美景写出来了。
㈡学习第四、五节
1、默读第四、五小节,划出作者运用转折关系的词描写两个著名景点“奇”的句子,说说“奇”在哪里。
2、生自读,交流。
▲吊水楼瀑布:这里地处北国,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但瀑布却从不结冰断流。
⑴交流
预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从不结冰
结合实际理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⑵自读第4小节,了解吊水楼瀑布“奇”的原因。
①生自读,交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字和“一……突然……”中,感受由于水量大、水流急,以及地势的突变,因而形成了这一奇特的景观。
②指导朗读
⑶进一步品读第四句,感受瀑布的壮美。
①看录象
②出示句子,生自读,谈感受。
结合“万斛珍珠”、“千朵银花”、“千军万马”、“声闻数里”这些关键词句交流。随机读准,理解“斛”。
③指导朗读
▲地下森林: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向下俯视,只见足下峭壁如屏,黝黑的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令人心惊。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⑴交流,出示填空:( )的火山口、( )的森林,了解地下森林的罕见之处。
⑵进一步感受地下森林的奇。
①指名读最后一节,引导学生找出能长出森林的相关条件。
②了解火山口肥沃土壤的由来,读相关句子。
四、总结全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根据作者的介绍顺序,抓住体现景观“奇”特点的词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布置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奇观,把相应小节有感情地背诵。
板书设计:
镜泊湖奇观
(雄伟美丽 罕见的)
位置
形成
镜泊湖景色 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
吊水楼瀑布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从不结冰
地下森林 火山口 欣欣向荣
《镜泊湖奇观》反思
孙靖
在刚刚开始接触文本的时候,我并未能感受到镜泊湖的“奇”,倒是被作者描写的镜泊湖的美景打动了,湖面的景色是那么的自然朴实又绮丽多变,瀑布是那么的壮美,地下森林里是那么地郁郁葱葱……然而,课题是“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哪里?于是我开始围绕“奇观”展开了思考。经过反复地思索、商讨,对于它的“奇”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山水湖泊在粗犷的北方大地上本身就是极其罕见的景观,更别说它的湖中的“倒影奇幻”,瀑布的“从不结冰断流”,地下森林的“郁郁葱葱”了。
既然教师在解读“奇观”时都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就更别说学生了。于是,我把“镜泊湖的景观为什么称为奇观”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解决,进行教学设计。
一、从词语入手,化难为易
教学时,在解释了词语“奇观”后,我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初读:镜泊湖到底奇在何处?问题设计的本意是想让学生首先对全文的结构有所了解,找出“镜泊湖的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这三处景观。然而学生的反馈都是一律地找文中的句子开始说明“哪些地方看出镜泊湖的奇”。于是,我随即引导学生,把“景观”一词的解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板书在黑板上,圈出“景象”,让学生明白“奇观”首先是“景象”,是实实在在的景观,这样有利于学生围绕“景象”展开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紧接着出示填空:“镜泊湖雄伟美丽的景象有 和 ”。从反馈中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找到文中涉及的三处景观。
初读之后,围绕“为什么称这些景象为奇观?”引导学生以“雄伟美丽而又罕见”为依据深入了解学习“奇在何处”。
带领学生从“奇观”入手,由释义中的“景象”再到“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这样一种递进式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不至于在含混的问题下“糊涂”地学习。
二、从生活入手,感受“奇”观
如何让学生认识“镜泊湖的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这三处景观是奇观?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句子、谈体会,学生也很难认识到这几处景观的“奇”。
在教学中,学生提到:吊水楼瀑布是奇观,因为它在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却从来不结冰。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情况下却从不结冰”是“奇”,但学生对于“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理解吗?显然,他们没有经历过,是缺乏感性的认识的。我顺势而导:“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水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就结冰?”学生齐声说“是在
在交流地下森林“奇”的时候,学生读到了这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林中有白桦……都到这一带活动”却说不出个所以。我出示了“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向下俯视,只见足下峭壁如屏,黝黑的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令人心惊。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活力。”问学生:“这里的森林怎么样?”“郁郁葱葱!”“自然常识告诉我们,树木的成长需要——(生接)阳光。”“生长得茂盛就需要——(生接)充足的阳光。”“而这里呢?是如此的——(生接)阴暗潮湿,树木却生长得——(生接)郁郁葱葱,真是一大奇观!”
本来难以理解的两个奇观,通过与生活中的现象作对比后,学生发现了景象的奇特之处。知识来自于学习、生活,又作用于学习与生活。
26 饭 钱
三(2) 孙萌玲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迫不及待、大摇大摆、恳求”。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人物的语气。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的故事。
3、 体会阿凡提的热心助人、聪慧过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在语言环境中,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在读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谁?幻灯
对了,一身维吾尔族打扮,骑着一头小毛驴,这就是阿凡提。幻灯
2、阿凡提经常讲这样一句话,仔细听: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再听一遍,把它写下来: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现在打开本子,写。
幻灯: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你写对了吗?错的马上改。
阿凡提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口上,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你们都读过阿凡提的故事,能说说阿凡提经常帮助哪些人吗?
4.阿凡提也不富有,那他靠什么来帮助那些受欺压的穷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
出示课题:26.饭 钱
齐读课题
二.
1、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你们一定知道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人,他们是——(生齐答)
出示卡片: 阿凡提 穷人 巴依 卡子
2.在阿凡提的系列故事中,巴依的身份是——地主,他是一个有钱的人,拥有许多的土地,卡子——就是当地的法官。
3、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看课文动画,一边看一边想:穷人和巴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阿凡提又是怎样帮助穷人,治服巴依的呢?看完后用简要的几句话来说说。(看动画)
4.交流:穷人和巴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阿凡提又是怎样帮助穷人,治服巴依的呢?
5.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也把它写下来了。
幻灯:穷人在巴依开的饭馆门前站了站,巴依就逼迫穷人付闻饭香的钱。穷人恳求阿凡提帮忙,阿凡提就陪着穷人去见卡子。他用巴依听钱袋声的方法帮穷人结清了帐,治服了巴依。
6.自己练读,注意读准音。
7.指名读
三
1.吃了饭菜的香味需要付钱吗?这件事是不是太荒谬了呢?小朋友们有没有遇到过?在这里巴依不仅要穷人付钱,穷人没有付钱,他还要告到法官卡子那里,你觉得巴依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卡片:蛮不讲理/贪得无厌/爱财如命/欺诈穷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是从哪些句子看出巴依是个欺压穷人,贪婪,蛮不讲理的人呢?(交流:“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说。)
幻灯:“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说,他暗暗地想:————————
a.自己说一说——交流——点评:是啊,当时巴依还在暗自得意呢!
b.你们把巴依贪得无厌,见钱眼开的模样和心理都表现出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语气。
2. 面对欺诈穷人的巴依,穷人是如何的呢?读读文中描写穷人的句子。
幻灯:有个穷人来找阿凡提,恳求说:“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不知道您肯不肯帮忙?”
恳求:找近义词 (渴求、请求)
面对蛮不讲理的巴依,这个穷人处于无奈的处境,他走投无路、可怜、孤立无助、束手无策,他恳求阿凡提说————
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3. 法官卡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来读第五节。
幻灯:巴依早就到了,正在和卡子高兴地交谈着。卡子一看见穷人,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你吃了巴依饭菜的香味,怎么敢不付钱?快把钱付给巴依!”
(1)在你看来卡子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卡片:巴结富人、欺压穷人
(2)幻灯:“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字典中“待”有4个解释,在迫不及待中选什么?
迫:急迫,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谁能来读一读迫不及待的语气。指名--竞赛--齐读
※你着急的语气,急切的神情让我仿佛看到了卡子那付迫不及待的样子。
※你的语速太慢了,当时,卡子看见穷人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迫不及待”的意思是……对呀,他已经等不及了呀。你再读读这句话。
4.小结:可见卡子是站在富人这一边的,他与富人狼狈为奸。在对于吃饭菜香味的问题上,卡子和巴依都认为是要付钱的。看来,卡子和巴依是联合起来,欺负穷人。 (巴结富人、欺压穷人)
四、
1.对于巴依和卡子的无理取闹,阿凡提想出了什么办法?你们读读课文6--9小节找找答案。用方框框出表示阿凡提动作的词。
2、交流:阿凡提是怎样把账结清的?
幻灯:阿凡提从裤腰上取下一个小钱袋,举到巴依耳朵旁边摇了几下,问巴依:“你听见钱袋里响亮的声音吗?”
3. 指导朗读、表演
4. 小组内讨论:你觉得的他这个办法妙不妙,巧妙在哪里?
幻灯:阿凡提用 付清了闻饭香的账,这个方法很巧妙: 。
● 穷人不损失一分钱,就把帐结清了。
● 按照巴依和卡子的说法,闻了饭菜的香味要付钱,那么听到钱的声音就算是收到钱了。(以牙还牙)
●饭香和钱声都是无形的,相互抵消。
4、大摇大摆地走 谁来演示一下 为什么要大摇大摆地走?
(体会惩治恶人后的开心的心情)
5、小结:阿凡提就是用巴依欺负穷人的方法来对付穷人,也就是所谓的
幻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6.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卡片:聪明/机智/助人为乐
五、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1、出示: 穷人闻了巴依的饭菜香就要问他收饭钱,阿凡提用听钱声的方法巧妙地付清了闻饭香的账。阿凡提认为帮助穷人是一种光荣,用智慧惩治贪婪之人是最大的快乐。
幻灯: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再读句子)
2、 续编故事:阿凡提和穷人大摇大摆地走了,卡子和巴依会甘心吗?他们会怎样想,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板书: 饭 钱
穷人
卡子
巴依
阿凡提
蛮不讲理/贪得无厌/爱财如命/欺诈穷人
巴结富人、欺压穷人
聪明/机智/助人为乐
《饭钱》教学反思
孙萌玲
罗伯特•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人和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关系所决定的。”教学艺术必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此次责任杯留给我更多的反思是:教学是艺术,它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益,而敢于放手培养学生开放思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没有深奥的道理需要挖掘,我希望能在语言发展方面让学生获益因此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如开篇让学生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接着带着问题速读;抓住重点段落读;分角色读;根据插图延伸想象去读;这些朗读训练设计有序,有坡度,考虑到了学生的起点水平,促使孩子们熟读课文,品味、积累、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用心体会人物特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角色对话(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将他们的感受引向深入。
26 饭 钱
三(2) 孙萌玲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迫不及待、大摇大摆、恳求”。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读出人物的语气。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战胜巴依的故事。
3、 体会阿凡提的热心助人、聪慧过人。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在语言环境中,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在读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谁?幻灯
对了,一身维吾尔族打扮,骑着一头小毛驴,这就是阿凡提。幻灯
2、阿凡提经常讲这样一句话,仔细听: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再听一遍,把它写下来: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现在打开本子,写。
幻灯: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
你写对了吗?错的马上改。
阿凡提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口上,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你们都读过阿凡提的故事,能说说阿凡提经常帮助哪些人吗?
4.阿凡提也不富有,那他靠什么来帮助那些受欺压的穷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
出示课题:26.饭 钱
齐读课题
二.
1、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你们一定知道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人,他们是——(生齐答)
出示卡片: 阿凡提 穷人 巴依 卡子
2.在阿凡提的系列故事中,巴依的身份是——地主,他是一个有钱的人,拥有许多的土地,卡子——就是当地的法官。
3、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看课文动画,一边看一边想:穷人和巴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阿凡提又是怎样帮助穷人,治服巴依的呢?看完后用简要的几句话来说说。(看动画)
4.交流:穷人和巴依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阿凡提又是怎样帮助穷人,治服巴依的呢?
5.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也把它写下来了。
幻灯:穷人在巴依开的饭馆门前站了站,巴依就逼迫穷人付闻饭香的钱。穷人恳求阿凡提帮忙,阿凡提就陪着穷人去见卡子。他用巴依听钱袋声的方法帮穷人结清了帐,治服了巴依。
6.自己练读,注意读准音。
7.指名读
三
1.吃了饭菜的香味需要付钱吗?这件事是不是太荒谬了呢?小朋友们有没有遇到过?在这里巴依不仅要穷人付钱,穷人没有付钱,他还要告到法官卡子那里,你觉得巴依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卡片:蛮不讲理/贪得无厌/爱财如命/欺诈穷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是从哪些句子看出巴依是个欺压穷人,贪婪,蛮不讲理的人呢?(交流:“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说。)
幻灯:“什么?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说,他暗暗地想:————————
a.自己说一说——交流——点评:是啊,当时巴依还在暗自得意呢!
b.你们把巴依贪得无厌,见钱眼开的模样和心理都表现出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语气。
2. 面对欺诈穷人的巴依,穷人是如何的呢?读读文中描写穷人的句子。
幻灯:有个穷人来找阿凡提,恳求说:“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不知道您肯不肯帮忙?”
恳求:找近义词 (渴求、请求)
面对蛮不讲理的巴依,这个穷人处于无奈的处境,他走投无路、可怜、孤立无助、束手无策,他恳求阿凡提说————
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
3. 法官卡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来读第五节。
幻灯:巴依早就到了,正在和卡子高兴地交谈着。卡子一看见穷人,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你吃了巴依饭菜的香味,怎么敢不付钱?快把钱付给巴依!”
(1)在你看来卡子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卡片:巴结富人、欺压穷人
(2)幻灯:“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字典中“待”有4个解释,在迫不及待中选什么?
迫:急迫,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谁能来读一读迫不及待的语气。指名--竞赛--齐读
※你着急的语气,急切的神情让我仿佛看到了卡子那付迫不及待的样子。
※你的语速太慢了,当时,卡子看见穷人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迫不及待”的意思是……对呀,他已经等不及了呀。你再读读这句话。
4.小结:可见卡子是站在富人这一边的,他与富人狼狈为奸。在对于吃饭菜香味的问题上,卡子和巴依都认为是要付钱的。看来,卡子和巴依是联合起来,欺负穷人。 (巴结富人、欺压穷人)
四、
1.对于巴依和卡子的无理取闹,阿凡提想出了什么办法?你们读读课文6--9小节找找答案。用方框框出表示阿凡提动作的词。
2、交流:阿凡提是怎样把账结清的?
幻灯:阿凡提从裤腰上取下一个小钱袋,举到巴依耳朵旁边摇了几下,问巴依:“你听见钱袋里响亮的声音吗?”
3. 指导朗读、表演
4. 小组内讨论:你觉得的他这个办法妙不妙,巧妙在哪里?
幻灯:阿凡提用 付清了闻饭香的账,这个方法很巧妙: 。
● 穷人不损失一分钱,就把帐结清了。
● 按照巴依和卡子的说法,闻了饭菜的香味要付钱,那么听到钱的声音就算是收到钱了。(以牙还牙)
●饭香和钱声都是无形的,相互抵消。
4、大摇大摆地走 谁来演示一下 为什么要大摇大摆地走?
(体会惩治恶人后的开心的心情)
5、小结:阿凡提就是用巴依欺负穷人的方法来对付穷人,也就是所谓的
幻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6.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卡片:聪明/机智/助人为乐
五、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1、出示: 穷人闻了巴依的饭菜香就要问他收饭钱,阿凡提用听钱声的方法巧妙地付清了闻饭香的账。阿凡提认为帮助穷人是一种光荣,用智慧惩治贪婪之人是最大的快乐。
幻灯: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再读句子)
3、 续编故事:阿凡提和穷人大摇大摆地走了,卡子和巴依会甘心吗?他们会怎样想,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板书: 饭 钱
穷人
卡子
巴依
阿凡提
蛮不讲理/贪得无厌/爱财如命/欺诈穷人
巴结富人、欺压穷人
聪明/机智/助人为乐
《饭钱》教学反思
孙萌玲
罗伯特•特拉弗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人和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关系所决定的。”教学艺术必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此次责任杯留给我更多的反思是:教学是艺术,它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益,而敢于放手培养学生开放思维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没有深奥的道理需要挖掘,我希望能在语言发展方面让学生获益因此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如开篇让学生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接着带着问题速读;抓住重点段落读;分角色读;根据插图延伸想象去读;这些朗读训练设计有序,有坡度,考虑到了学生的起点水平,促使孩子们熟读课文,品味、积累、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用心体会人物特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角色对话(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将他们的感受引向深入。
《统计》
二(1) 许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数据。
2、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初步会用划“正”字、画竖杠等方法进行数据的记录。
3、初步学会数据的整理。
4、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
2、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正”)
1、老师手中的是小丁丁班级最喜欢水果的选票,怎样才能知道最喜欢某一种水果的人数呢?(可以用拒按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和整理数据)
2、请XX同学上来记录,请XX同学唱票,我们做监票。(扮演整个记录整理的过程)
3、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他是怎样记录和整理数据的。
4、小结:他是用写正字的方法来记录和整理这些数据的。按正字的笔顺有一票就写一笔。
二、统计表初步
1、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喜欢各种水果的人数呢?
(我们可以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成右面那样的统计表)
出示P39练一练2
2、苹果8人是怎样得到的?(5+3)
练习校对(重在过程如草莓的人数5*2+2)
小丁丁班级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
3、为什么要制统计表?
三、出示课题
1、小结:我们把小丁丁班级同学的选票收集好然后整理这些数据最后制成统计表,像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统计过程。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统计的一些知识。(出示课题)
四、练习
1、谁能给这种统计方法起一个名字?(板:“正”字统计法)
2、练习P40了;练一练1
3、课堂练习卷1
4、练习P40了;练一练1
(1) 除了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还有什么方法吗?
(2) 自学P39(观察 四竖一横是怎样写的)交流笔顺
(3) 练习P40了;练一练2
(4) 小结:写“正”字是中国特有的记录方式,而四竖一横的方法却是国际通用的一种方式。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可以选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六、布置作业
完成P39页练一练
调查一下我们班级同学最喜欢下面某种运动的人数,并记录下来,制成统计表。
七、板书设计(略)
《统计》教学反思
许靖
这次教学展示课的内容是:第三册课本第 39-40 页 统计表初步。进过反思,我觉得以下这个过程是设计的比较好的:
1、题1。通过依次对班级每人最喜欢的水果进行调查,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方法。由于例中的各种数据的增加变化是随机交替出现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数据。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在黑板上进行数据的记录、统计,然后出示小巧和小丁丁的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讨论,感受使用画“正”字或画竖杠就是经常使用而且方便的方法。哪种数据增加1,就在那种数据的名称下面加一划。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体验使用这些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
2、练一练。通过对班级最喜欢的运动的实际调查、记录的具体的操作活动,经历数据收集、记录的过程。巩固使用画“正”字或画竖杠记录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方法。进一步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体验使用这些方法记录数据的好处。
3、题2。通过对小丁丁记录的班级每人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的讨论,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和使用统计表表现数据的方法。可以先出示小丁丁的数据记录,讨论如何能够清晰地表示各个数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展示统计表。通过讨论体验使用统计表记录、呈现统计数据的好处。学习简单的统计表的结构,学会根据简单的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统计表(一维统计表),并将统计数据使用统计表呈现。
4、练一练。通过将小巧记录的体育课上参加各种运动的人数和小胖记录的在社区儿童游乐场活动的小朋友人数进行整理并使用统计表进行呈现,经历数据整理和使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过程。体会使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直观、简洁。初步掌握整理数据和使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
进过反思,在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加出色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
36、比尾巴
一(1) 姚洁华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了解字词的意思。
2、能独立认读音节,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3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开幕,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真热闹,有一场比赛马上就在我们班举行,谁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我请一位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指名请同学拉开字幕)
师:赶快拼一拼
bǐ wěi ba
比 尾 巴
学习生字:比尾 巴
指名读,学习生字“尾巴”注重轻声读法指导。
2、比赛项目学习,学习简单问句
师:是谁比尾巴,我们班的小朋友吗?(教师表情非常惊讶。)
生:动物
二、学习课文
1、师:不过我们也要参加,看老师已经挂上主持人的牌子,为动物们主持这场比赛,咱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场比赛的裁判员,比赛之前让我们一起学习以下“比赛项目”(在黑板上出示比赛项目)
chánɡ
谁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
bǎ 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 伞?”
2、师:到底谁的尾巴长?老师非常想知道,你能告诉我吗?(指名学生猜)
老师示范读问句,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答案,使学生领会问句的作用。
指名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指导、评比。
3、比赛开始,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师:小朋友都那么想知道今天到底谁来了让我们一起请出今天的动物朋友吧。
谁带动物去比赛现场
出示媒体,生说动物名称及尾巴特点,师请生将动物贴在黑板上。
请学生比一比,
学习生字“长、短、一把伞”
l 长 短 是一对反义词 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l 这里的伞不是我们所说的雨伞 而是能够从天而降的降落伞。
师出示比赛结果告示
——的尾巴长。
——的尾巴短
——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指导“三问三答”的朗读
a) 师范读
b) 指名学生与师配合
c) 同桌对读训练,师评价
说说三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4、学习第二部分
师:多有趣的比赛,看公鸡、鸭子和美丽的孔雀也想来比一场。
学习 “鸡 鸭”
学习:鸟字旁
你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请小朋友为他们设比赛项目按照以下句式说:
“谁的尾巴——?
——的尾巴——。”
三、完成练习(媒体出示)
师小结:动物的尾巴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
板书设计
bǐ wěi ba
比 尾 巴
比赛项目 比赛结果
长? 猴子的尾巴长。
短? 兔子的尾巴短
好象一把伞?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扁 鸭子的尾巴扁。
弯 公鸡的尾巴弯。
好像一把扇? 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比尾巴》教学反思
姚洁华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如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第十课 墨点和墨线——春意图
四(1) 姚申媚
教学目标:
1. 认识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学会执笔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认识清、淡、深、浓、枯的墨色变化,并画出有变化的墨色
2. 认识墨色变化的基本特点和毛笔用笔方法,用深浅不同的墨色作画,在宣纸上画出墨点和墨线。
3. 感知中国画中墨点和墨线的丰富变化,体验中国水墨画的情趣和美感。
教学设计:
1. 重点:认识中国画工具、墨色的变化特点。
2. 难点:一笔画出墨色的浓淡。
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中国水墨画墨色水份的比例和作画效果的关系,在愉快的探究中体会中国画绘画工具用法。
教学准备:
1.教具:水,墨,宣纸,毛笔,水盂(笔洗),旧报纸,干抹布,调色盘,范样,实物投影,蜡笔、水彩笔、水粉颜料、记号笔、铅画纸,背景音乐。
2.学具:毛笔,墨汁,旧报纸,水罐,干抹布,调色盘。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备注 |
|
引 入 |
1.现在是冬天了,非常的冷,这时候,特别希望什么季节的到来? 2.春天来临的时候,你有哪些感受? 投影播放春天的来了。 3.我们以前都是用油画棒蜡笔描绘出春天的景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是我们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水墨画。 投影欣赏跟中水墨画图片,提问: (1)是用什么绘画工具? (2)用什么方法完成的? 4.出示课题:《墨点和墨线——春意图》 |
春天 学生回答:衣服可以穿少了,吹来的风不再是那么的刺骨,有点暖暖的,小动物出来了,草绿了花开了等等。 水,墨,宣纸,毛笔,水盂(笔洗),旧报纸,干抹布,调色盘 圆点和线条 |
|
|
新 授讲解 |
1.引导学生中国画笔墨的用法 归纳步骤: 蘸清水、蘸墨汁、笔尖浓墨,笔根淡漠、浓淡枯焦的变化。 归纳要领: 蘸清水:笔锋饱满不滴水 蘸墨汁:笔尖浓墨笔根墨淡,墨色变化,运笔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 2.想一想,如果用水墨的方法可以画些什么内容?” 3.教师演示:(今天老师用窗前作为题材来用水墨画一幅春意图) 边演示边重点提示墨色浓淡关系,画面构图关系。 |
学生感受一笔线条中墨色的浓淡变化。 学生尝试用墨点和墨线来表达,感受经验。 草地,树木,花朵,等等 |
| |
学生练习 |
1.调整墨色,用线条画茶壶,注意画面位置。 2.添画背景:可以是古色古香的窗,也可以是柳树枝条,用点点缀树叶。 |
教师巡视指导 |
| |
小结 |
1.学生贴出完成的作品。 2.学生点评,并选出最佳作品,说说自己的理由,并且可以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3.请被选出最佳作品的作者创作意图。 4.小结:美术作业的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聪明加细心 ,好的作业效果会在你的手下出现! 5.中国画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她的技法和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她的魅力。 |
如: 1.知识的掌握情况 2.图案的构思好坏 3.想象力的发挥 注:自我介绍作品时,要学会表达: 画的什是么?表达了什么心情?成功吗? |
|
《墨点和墨线——春意图》教学反思
姚申媚
本课内容取自书画版教材第七册,为中国画教学的第一课。我初定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学会执笔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认识清、淡、深、浓、枯的墨色变化,并画出有变化的墨色。2、过程与方法:认识墨色变化的基本特点和毛笔用笔方法,用深浅不同的墨色作画,在宣纸上画出墨点和墨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中国画中墨点和墨线的丰富变化,体验中国水墨画的情趣和美感。教学的重难点:1.重点:认识中国画工具、墨色的变化特点。2.难点:一笔画出墨色的浓淡。
我用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导入新课,点出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的方法称为中国画。学生尝试练习中锋用笔在宣纸上涂鸦线条,在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在没有书法基础的前提下不会用笔,毛笔比较重地按在纸上或是胆子很小不敢尝试。此外,任意涂鸦也让学生无所适从,我就想让学生想象爬山虎的藤,柳树垂下的枝条,让手中的毛笔跟着心中的想象走,一笔画出墨色的浓淡来。但是课堂上有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画,因此,我想到当你还不会很好的使用工具材料的时候,是无法有什么想象和创造的。我在最后的评价中原来是设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心情?现在看来是不能达到的。因为学生在画的时候就在想:这支笔要怎样拿,墨色要怎样调。学生心情比较紧张,很怕自己画得不好,所以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想其他是事情了,也就不会去体验中国水墨画的情趣和美感。就让我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改成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来尝试一下吧。
四(2) 俞旻
Date: December.18th
Language points: 1.What do/does …like? I like…/They like…/It likes…
2.Talk about the animals.
Difficulty: 1.Learn more nouns about the insects.
2.Free talk.
Function: 1.To use the new phrases
2. .Say “Don’t...” by different tones
Aids: media, exercise paper ,cards.
Procedures |
Contents |
Methods |
Purpose | ||
Pre-task preparation |
1.Say a chant. 2.Daily talk. 3.Here are the riddles. Make two riddles. |
1.Say together. 2.Ask and answer. 3.Listen and guess. |
复习所学过的句型,营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 | ||
While-task procedure |
1.Here’s another riddle. 2.Teach the sentences: A: 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 ①Show: A frog and a fish are swimming in the pond. They are talking to each other. Fish: What do you like? Frog: I like insects. ②Ask and answer. 3.Teach the sentences: A: What does … like? B: It likes… ①Ask: What does the frog like? To elicit: ladybird, bee, fly, dragonfly ②Learn the words: moth, mosquito ③Spin the spinner. 4.Teach the sentences: A: What do …s like? B: They like… ①Show the sentences. ②Work in pairs. ③Show many animals. 5.Education: ①Show some animals. ②Ask and answer. ③Food cycle 6.Sing a song. |
1.Guess the riddle. 2.Learn the sentences: A: What do you like? B: I like… ①See a flash. ②Answer the question. 3. Learn the sentences: A: What does … like? B: It likes… ①Choose and answer. ②Work in pairs. ③Play a game. 4.Learn the sentences: A: What do …s like? B: They like… ①Read the sentences. ②Work in pairs. ③Look and say. 5. Education: ①Answer the questions. ②Know “Food chain” and “Keep the balance of the nature”. 6.Sing together. |
创设一个悬念,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极大的学习兴趣。 创设一个情景,给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更生活化,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通过spinner的游戏,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对要学的知识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师生问答展示“食物链”,教育学生保持生态平衡,从爱护小动物开始。 | ||
Post-task activities |
1.Guessing game. 2.Show a flash and free talk. 3.Read the text. |
1.Guess the insects. 2.Listen and match. 3.Read and judge. |
巩固练习由句到段到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 ||
Homework |
1.Describe one animal. 2.Know more about the insects from the books and Internet. |
|
开放式课外作业,发挥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学习。 | ||
板 书 设 计 |
Module 4 Unit 2 More insects and plants What do you like? I like… mosquitos What does … like? It likes… What do …s like? They like … |
教 学 反 思 |
| ||
More insects and plants反思
俞旻
本堂课设计了多种方法:1、Riddle,由猜谜引出课堂教学重点,能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创设情景,突破重点单词moth的认识和重点句型What do you like? I like…的学习。把单词放入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做到音、形、义同步掌握;把句型放入具体的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突破了重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3、通过spinner的游戏,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对要学的知识的一种强烈的求知欲。4、多样化的练习,围绕知识重点,由浅入深,多层次地一步一步地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识——重点和难点。5、师生问答展示“食物链”,教育学生保持生态平衡,从爱护小动物开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有一定的积累,因此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检验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成效性,究竟有没有成效,学生反映如何?学生掌握了多少内容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实在,较好地检验了孩子课堂学习效果,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到位,也强化了四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主动说。
28.惊弓之鸟
三(1) 袁卫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4、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二、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
三、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惊弓之鸟》教 学 反 思
袁卫兵
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这段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句段的训练点。我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读本段话,标出本段有几句话,对这几句话有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还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懂每句话,最后把这四句话的意思串起来概况出本段的主要意思,把句和段的训练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理清文中的因果关系。(2)了解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3)知道更羸为什么只拉弦,大雁就掉下的原因。(4)知道更羸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本事的原因。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同时注意了学生朗读指导。我想如果每篇课文教师都能找到一两个恰当的训练点,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进行词句段的品读,学生一定能有所获。上完这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课中存在的不足。(1)情景创设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走进文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发言学生白面不宽。(2)读的还不够落实。很多地方只是让学生个别读、齐读了一下,有些语语气没有读出来,教师并没有进一步引导。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实而活。
微笑着承受一切
四(1) 张红辉
教学目标:
1. 能独立学习本课的生字;复习“赢”的字形;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承受”的意思。
2. 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5节。
3. 能在阅读感悟的过程,理解句子“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并能用1~2句话表达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初识桑兰
1.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读题)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位面带微笑的小姑娘——桑兰。(出示桑兰的照片、名字)(读好名字)
2. 学习课文第一节,补充资料。
(1)让我们先来了解桑兰的运动生涯。出示第一节。轻声读读第一节内容。
(2)引读,出示: 5岁 开始练体操
9岁 跨入省体操队的大门
12岁 入选国家队
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板书:赢——复习字形)“赢”同“羸”下半部有所不同,中间是个“贝”。
(3)出示补充资料,了解桑兰曾经赢得过的荣誉
师:桑兰曾为国家赢过许多荣誉,让我们来看一份桑兰获奖的履历。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你感受到她是一位怎样的运动员?
出示: 1991年(10岁)在第九届浙江省运动会上获得:跳马等四个单项第一名和个人全能冠军。
1995年(14岁)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得跳马第二名。
1996年(15岁)在“全国体操锦标赛”上获得跳马第二名。
1997年(16岁)在“全国体操锦标赛”和“第八届全国运动会”
上两次获得跳马第一名。
1998年(17岁)代表中国去美国参加“中、美、罗三国团体赛”,
获得个人跳马第二名。
指名回答。
师:从她的这些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出示、引读)——优秀的跳马选手。
3.学习第2节,了解“意外”的内容。
过渡:可就是
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让我们打开课文,快速读课文第2节,简要地说说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
(1)指名回答。
(2)引读课文第2节。
师:是啊!那天晚上发生了改变桑兰命运的事。(引读事故内容)对于这位优秀的跳马选手来说这真是----(出示)这真是天大的不幸!17岁的桑兰,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始,可是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3)结合课内外资料理解“天大的不幸”。
问:请你联系桑兰的运动生涯和她受伤的情况,说说为什么说这是“天大的不幸”?
指名回答。(随机板书,小结)
(4张卡片)身体的疼痛,肢体的伤残,失去大好的前途,失去美好的生活。
师:17岁的桑兰,美好的人生——,可是——。从此,她将面对——,
面对——;从此,她将失去——,失去——。这一切(箭头指向:一切)真是——天大的不幸!
(4)再次齐读这句话。
师:然而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却——微笑着承受一切。(再读课题)
二. 读文解疑,体会桑兰的坚强与乐观
1.辨析词语,体会“承受”的含义。
师:课题中的“承受” 能不能换成“接受”(出示卡片)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简单地说说原因。(承受有接受事实,但不屈服的含义。)
2.整体读文,了解桑兰能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原因。
师:这一切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但桑兰做到了,那么她是凭着怎样的信念微笑着承受这一切的呢?
(1)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交流、出示:桑兰带着动人的微笑,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
(3)指导朗读。
师:桑兰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了,但她不屈服,她相信自己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就是支持她微笑着承受一切的力量来源。让我们读好这句话。
3.细读课文3—5节,深入感悟桑兰的坚强与乐观。
(1)轻声读3—5节,划出描写桑兰不屈服的语句。
师:桑兰又是怎样微笑着承受这一切的呢?请大家先默读3—5小节之后,划出有关的句子,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争取读好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读了之后的感受。
(2)交流示句: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发现你们在小组学习时都找到了这3句话。(三句话整体出示)
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
每天上午和下午……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课文顺序来学习。
指名小组读句、、谈感受,(每谈一句,穿插点评,强调“承受一切”,并穿插引读。)
★:其中抓住第3句话,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会桑兰的顽强。
师:,请大家抓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两个词,再结合桑兰当时的身体状况,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做刷牙、穿衣、吃饭,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的?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来说一说。
出示:桑兰为了能自己__,她_______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小组合作,指名交流)
4. 引读3—5小节,加深体会。
师:如此简单的事桑兰都做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何况要站起来?这期间不知还要面对多少困难,不知还要付出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让我们配合着读好3—5小节,再来感受桑兰微笑着承受这一切时的坚强与乐观。
5.直接引读6、7节。
师:
三.语言实践,总结延伸
1.诵读诗歌,加深体会。
(1)师:对桑兰能微笑着承受这一切,我们感到无比敬佩。那么就让我们用一首诗歌来表达此刻的心情吧。
示:从那一刻起
身体的伤痛
肢体的残疾
生活的不便
将时刻困扰着你
从那一刻起
场上将不见你活跃的身姿
如雷的掌声不再属于你
盛开的鲜花不再簇拥着你
骄人的奖牌不再与你有缘
……
然而
你用无比的勇气
微笑着承受一切
我们敬佩你——桑兰
(2)学生自由诵读。 配乐齐诵。
2. 总结:
老师要告诉大家,桑兰现在已经是一家卫星电视台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仍然在为她热爱的体操事业奋斗着。对体操事业的一份挚爱,支持着桑兰面对困境坚强不屈,乐观进取。也激励着我们做个乐观坚强,勇于战胜困难的人。
《微笑着承受一切》反思
张红辉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中国优秀的体操选手桑兰的故事。文本内容是很显而易懂的,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桑兰拥有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在整个教学中有得有失,令我自己满意的是对于桑兰受伤坚强地练习吃饭这一简单动作的想象教学。
四年级阅读教学是由低年级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为主向高年级的理解、欣赏过渡。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很难把握。“扶”的过多,不利于孩子自主读悟能力的培养。“放”的太开,孩子们对文本理解感受太过肤浅。要求过高,超过孩子的理解水平、自读能力,达不到有效阅读。本年段阅读教学应以帮助孩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为主,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帮助孩子“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孩子这一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灵活选取教学策略。孩子们对桑兰刷牙、穿衣、吃饭动作没有深刻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体会动作的艰难,艰难地以至于“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杜威说:“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阅读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阅读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
而要引领孩子回归文本,并通过拓展丰富文本,将孩子引投入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用心灵感受这种精神。“此刻,如果你就站在桑兰姐姐面前,看到桑兰姐姐如此用力而又认真地做着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你会怎样说?”使整个教学场更富人文气息,对孩子精神也是价值引领。
35、会跑的“黑板”
二(1) 周佳颖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培把马车后壁当黑板的原因是他正在专心的思考问题,明白只有专注学习才能有收获。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并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 。
教学重点: 1 理解“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引号?“黑板”指什么?
2 体会安培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共同阅读了一个故事“黑板”跑了。(投影出示)这就是我们认识的安培。
二、学习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安培?请小朋友自由读2—5小节,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安培的……,划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
板块一:(1) 此时的街道怎么样?自读,找出表示热闹的词语。
(2)我们的街道什么时候这样的热闹?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绘一下。
(3)这就是那条热闹的大街。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4)安培的表现。(课件闪现好像,这儿为什么要用“好像”?请我们小朋友再读,看看谁能读出与我们不一样的安培。)
板块二:(1) 他为什么觉得这块黑板是特地为他准备的?
(2) “太好了!”你在什么时候会说这句话?(学生畅所欲言)
(3)
他为什么这么高兴?(体会安培的需要)比较心算——计算——演算。请我们小朋友读一读,看看谁能读出安培的需要,安培的高兴。
板块三:(1)“别动------”安培为什么要跟“黑板”说话呢?他的心情怎样?
(2)可是“黑板”还是向前移动。你就会-------。这就叫不由自主?
(3)你有不由自主的时候吗?请你用“不由自主”这个词说一句话。
(4)他为什么会不由自主。联系上下文理解聚精会神.
板块四:(相机出示)这时他才发现,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比一比)这时他才发现,
这时他发现,
3、课文读到这儿,你想对安培说什么?
过渡: 是啊,安培的行为在常人看来非常有趣,甚至有点怪,但实际上是因为他做事太“专心”了,课文在哪一小节首先告诉了我们?
请你读读第一小节,用“因为------ 所以------”说一句话。
三、 除了安培,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也有类似的趣事吗?说出来大家听听。填一填,
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学到这儿,我们小朋友有没有注意文中的“黑板”都加了引号,为什么呢?
四、这么有意义的故事你想不想讲给你的弟弟,妹妹听呢?
说之前请你想一想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能加上安培的心情就更好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个别复述。
会跑的黑板教学反思
周佳颖
本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生字教学中,我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指导了第一小节中的“杰、研、贯、注”四个生字,其余生字则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同桌交流,学完整篇课文后,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开火车读词语进行了集体交流,并着重指导了“考”的字形。因为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已较强,能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字,完全能自主完成识字任务。
本课在设计时,力图让学生走进安培:教学第二小节,以问题“漫步在这么热闹的街头,你想干什么?”,让学生与安培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抓住“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只顾”请学生表演、点评,从而体会到安培思考问题的全神贯注。教学第三小节,则让学生也来心算、演算一道数学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操作中理解了什么叫“心算”、“演算”,二是让学生在自己心算、演算时,感受安培当时的心情,体会人物,指导朗读,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四小节,抓住学生读安培的话时的反应——情不自禁地笑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自然而然地学生就感受到了安培研究问题的入迷。然后请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第四、五小节,找找还能从哪些句子、词语看出安培研究问题达到了入迷的程度,用直线划下来。给学生一个自我朗读、自我感悟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的主体性。
说话练习创设了以下情境:街上的行人目睹了这一切,有的对安培竖起了大拇指,你知道他们会说些什么吗?也有的行人觉得安培的举动就像个“傻子”,你同意吗?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小朋友们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33、镜泊湖奇观(第九册)
五(2) 周玉平
【教学目标】
1、 读准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弭祸”、“祛病”、“奇观”、“点缀”、“绮丽”、“欣欣向荣”等词语;积累描写生动的句子。
2、 根据作者的介绍顺序,抓住体现景物特点的词句,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 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了解三处镜泊湖景观的“奇”,感受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语段。
4、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能在品读重点语句的过程中,理解相关内容从而感受镜泊湖的“奇”。
2、 学习归纳写景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二节,了解镜泊湖的位置与成因
师: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风景区------镜泊湖风景区,今天我们就去看看那里奇特的景象。
1、出示板书,齐读,提醒多音字“泊”的读音,奇观:奇特的景象。
2、自读第一、二节,思考从中了解了关于镜泊湖的哪些信息。
师: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镜泊湖看到的奇特景象。那么,除了重点写看到的景象以外,课文还介绍了什么?让我们来轻声读课文第1、2小节,边读边思考
⑴学生自读,思考。
⑵课堂交流。预设:
●传说中,它是由宝镜变成的。
●湖的地理位置。(板书:位置)
●湖的成因。
师:一个是来源于美丽的神话传说;一个是从镜泊湖看到的奇特景象而得名的。
3、引读第1、2节,知道镜泊湖真实的形成原因。(板书:形成)
整合信息,了解1、2小节的内容,感受作者写传说的作用。
二、初步了解镜泊湖景观,理解“奇观”
1、自己轻声读课文第3-5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观?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
让我们一期跟随作者的脚步,到黑龙江省去领略那里的湖,那里的瀑布,那里的地下森林,看看它们到底齐在何处?
三、品读重点语段,感受镜泊湖三个景观的“奇”
㈠学习第三节
1、默读第三小节,划出文中概括镜泊湖景色“奇”的句子,说说“奇”在哪里。
2、生交流。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
在交流中,理解“点缀”、“绮丽”。(板书: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鲜艳美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4、指导朗读
5、理解“而”“然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用了表示转折关系的词把镜泊湖自然朴实但又绮丽多变的罕见美景写出来了。
㈡学习第四、五节
1、默读第四、五小节,划出作者运用转折关系的词描写两个著名景点“奇”的句子,说说“奇”在哪里。
2、生自读,交流。
▲吊水楼瀑布:这里地处北国,冬季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但瀑布却从不结冰断流。
⑴交流
预设: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从不结冰
结合实际理解“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⑵自读第4小节,了解吊水楼瀑布“奇”的原因。
①生自读,交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数字和“一……突然……”中,感受由于水量大、水流急,以及地势的突变,因而形成了这一奇特的景观。
②指导朗读
⑶进一步品读第四句,感受瀑布的壮美。
①看录象
②出示句子,生自读,谈感受。
结合“万斛珍珠”、“千朵银花”、“千军万马”、“声闻数里”这些关键词句交流。随机读准,理解“斛”。
③指导朗读
▲地下森林:游客们爬上火山口的顶部向下俯视,只见足下峭壁如屏,黝黑的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令人心惊。可是底下的林木却不在乎这谷底的阴暗潮湿,它们欣欣向荣,充满了活力。
⑴交流,出示填空:( )的火山口、( )的森林,了解地下森林的罕见之处。
⑵进一步感受地下森林的奇。
①指名读最后一节,引导学生找出能长出森林的相关条件。
②了解火山口肥沃土壤的由来,读相关句子。
四、总结全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根据作者的介绍顺序,抓住体现景观“奇”特点的词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布置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奇观,把相应小节有感情地背诵。
板书设计:
镜泊湖奇观
(雄伟美丽 罕见的)
位置
形成
镜泊湖景色 自然朴实 绮丽多变 吊水楼瀑布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从不结冰
地下森林 火山口 欣欣向荣
《镜泊湖奇观》反思
周玉平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创新,为改革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效益,发挥学生语文阅读潜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就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能有效地缩减教学时间,减轻他们的疲劳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说明文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为枯燥的一种,文字的介绍再形象生动,都只是抽象的文字。学生怕听,老师也怕讲。这时多媒体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我们可以选取说明对象的图片(这可以自己扫描照片或是剪辑有关的音像材料,也可用数码相机实地拍摄),让学生随着你的境头观看实物,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多姿多彩的图片总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语文阅读的动力,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唤起饱满的学习情绪,才能引发顽强的学习精神,才能自主学习和能动学习,而借助多媒体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
在教学《镜泊湖奇观》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让他们在充分发挥想像力的基础上,在看一组镜泊湖的图片,使学生对镜泊湖有一种感性的认识。由于《镜泊湖奇观》这篇课文里有很多较难理解的描写景观的成语、四字词语,光靠读课文很难让学生想像瀑布、火山湖等景观,即使他们读懂了,也很难读出瀑布“万马奔腾”的气势。所以我在精读课文时,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瀑布并配以声音,瀑布那飞流直下,像抛撒万斛珍珠,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我在学生看瀑布的惊叹声中不时地插入“看这里的水花就像――”学生已经初读过课文,马上引用文中词语“万斛珍珠!”,这样很自然就理解了一个词语的意思。本课难点之一就是了解镜泊湖的成因,但这样的地理术语很难单用语言解释,所以我随后又根据课文内容用幻灯片演示文稿演示了出示一组火山湖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恍然大悟之余心油然而生出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这样既轻松简单地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又为激发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学生课后的拓展做了铺垫。
在《镜泊湖奇观》这节课中,我还是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本校课题组的课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这里所言及的技术,不仅仅窄限于电子信息技术,还包含很宽泛的实验技术、研究技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技术环境中,尤其是在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各种设备、器材、工具(其中包含计算机与网络、先进的数字化仪器等现代以至前沿的硬、软技术)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各类软件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实现自己的学习期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并没有利用很多种媒体,而且在拓展部分,本来是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几次试教和课后反思,我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学习课堂教学这一课题的博大精深,今后我将严谨、科学地搞好本课题研究,多寻找差距、不足,积累研究经验,以期更大的提高。
会跑的“黑板”教案
二(2) 朱琦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
2.积累8个词语,结合课文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
3.正确朗读课文。
4.子解安培误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边走边演算的故事,体会他对科学的专注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谈话导人。师:你们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说说他们的名字。(爱迪生、居里夫妇、爱因斯坦、牛顿、华罗庚……)
2.介绍安培。(法国物理学家,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把电流的强度单位称作“安培”。)
3.出示课题,质疑。
师:是呀,黑板怎么会跑呢?文中的“黑板”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边读边思考问题,
2.检查指导。
(1)指名分节读课文,同学评议。
(2)交流,明确:文中的“黑板”指马车车厢的后壁(观察插图找“后壁”)。
(3)找出带有“黑板”一词的句子与同桌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安培对科学的专注态度。
1.边读课文边思考:安培怎么会在这块“黑板”上演算数学题的?划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1)学习第2节。理解:抓住“可是”,进行比较,体会安培思考数学题的专注。(安培什么都顾不上了,一心想着数学题,所以会把车厢后壁当成黑板。)
(2)学习第3节。指导朗读:“多么希望”读出迫切的心情;“说来也巧”、“正好”、“太好了厂“高兴”读出欣喜的情绪。
(3)师生共同小结:安培演算数学题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1
2.学习第4、5节,进一步体会安培的入迷(专注)程度。
(1)小组学习。边读课文边思考,找到文中的语句,读读议议。 (2)指导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3.想像:假如你是街上的行人,亲眼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取笑、称赞、惊讶……)
四、整体感知,练习说话。
1.朗读全文,注意语气变化。
2.联系上下文说说:“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
3.小结:课文讲述了安培因为思考数学题入迷,把马车车厢当成黑板在上面演算的故事。正是他对科学的这种执著、专注的态度,使他日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
4.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小故事?说一个给同学听。(爱迪生孵小鸡、牛顿请客等) 五、完成写字练习。 1.把词语填写完整。 来来( )( ) 聚( )会( ) 气喘( )( ) 不( )不< ) ( )( )大悟 { }( )贯注 2.指导在田字格里写字。 |
先观察关键笔画的位置再书写。
《会跑的“黑板”》教学反思
朱琦
课文写了法国科学家安培在演算数学题时把马车车厢后壁当作了黑板,体现了他对科学的专注态度。安培钻研题目的态度与表现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两个重要的问题“1、‘黑板’两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2、黑板怎么会跑呢?”使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捧起书读了起来,初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纷纷举手发言,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原来那不是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随之教师出示文中句子:原来,那不是一块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一起朗读。读后教师及时小结,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引号的特殊作用。这整体感知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解决了疑问,而且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安培,在学生交流资料后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进行朗读。
在生字教学中,我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指导了第一小节中的“杰、研、贯、注”四个生字,其余生字则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时同桌交流,学完整篇课文后,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开火车读词语进行了集体交流,并着重指导了“考”的字形。因为二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已较强,能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来识字,完全能自主完成识字任务。
本课在设计时,力图让学生走进安培:教学第二小节,以问题“漫步在这么热闹的街头,你想干什么?”,让学生与安培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抓住“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只顾”请学生表演、点评,从而体会到安培思考问题的全神贯注。教学第三小节,则让学生也来心算、演算一道数学题,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操作中理解了什么叫“心算”、“演算”,二是让学生在自己心算、演算时,感受安培当时的心情,体会人物,指导朗读,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四小节,抓住学生读安培的话时的反应——情不自禁地笑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自然而然地学生就感受到了安培研究问题的入迷。然后请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第四、五小节,找找还能从哪些句子、词语看出安培研究问题达到了入迷的程度,用直线划下来。给学生一个自我朗读、自我感悟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的主体性。
说话练习创设了以下情境:街上的行人目睹了这一切,有的对安培竖起了大拇指,你知道他们会说些什么吗?也有的行人觉得安培的举动就像个“傻子”,你同意吗?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小朋友们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