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1号)和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保证本校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根据市教委专项会议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 总体目标
树立“健康睡眠,健康未来”的思想观念,把小学生的睡眠习惯培养和睡眠质量提升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围绕校内、校外两大领域,以重点任务推进为主要抓手,努力破解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难题,实现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养成良好健康睡眠习惯,倡导形成小学生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二、 基本原则
一是强调系统性、统整性。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从学校管理、医教结合、家庭指导、社会协同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本校学生睡眠管理工作。
二是体现科学性、专业性。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充分结合睡眠健康的专业性和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指导学生、家长、学校做好睡眠管理相关工作。
三是凸显协同性、操作性。强调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协同合作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
三、 重点任务
(一)校内推进“五项措施”
1.规范课时管理。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生作息时间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本校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计划,明确作息时间。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学校将午休时间排进课表,午休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加强作业管理。小学书面作业基本不出校,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学校要加强个性化辅导,难题尽量在学校完成;严格落实20:30后学生作业、学习不接触电子屏幕。开展教考关系背景下的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坚持“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试点“不教、不练、不考”。探索建立学生作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对超过就寝时间仍未能完成的作业,采用柔性方法。任课教师要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对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帮助和辅导,必要时可以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3.优化课程管理。确保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得挤占体育、艺术类课程。鼓励大课间学生能够走出教室、文明休息、适度运动。结合思政、语文、生命科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结合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党团队活动、睡眠日活动、场馆学习、专题教育、主题讲座等活动,将学生的睡眠教育与学习体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健康睡眠的深度理解和自我把控。
4.实施监测管理。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学生睡眠监测,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监测量表由市级相关部门统一研制,按照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学校负责具体实施。建立区校两级监测机制,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形成针对性举措,发挥睡眠监测的决策咨询作用和政策转化功能。
5.开展作息指导。通过中小学家长学校、全员导师制等工作开展学生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家庭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晚上的就寝时间。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
(二)校外推进“三项举措”
1.抓好科普宣传,家校携手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一是加大学生睡眠管理专业资源供给力度。组织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力量,开发健康睡眠系列微课程,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教育专业资源。二是组织各类中学生睡眠科普宣传进家庭、进社区活动。针对家庭睡眠方式、屏幕管理等内容开设专题课程和讲座,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宣传指导,引导家长提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确保充足睡眠时间和及时调适睡眠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做好学生手机管理和上网管理,赋能家长学会处理孩子电子产品和网络使用等问题,引导家长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健康睡眠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深化医教结合,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提高中小学生睡眠质量,科学干预睡眠问题。结合学校睡眠监测结果,针对长期失眠、睡眠质量不良、存在睡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诊断评估和睡眠指导。对于个别存在严重睡眠障碍的学生,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 组织保障
(一)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共治。学校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协作、综合施策,科学系统地推进睡眠管理工作。
学校是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校内任务实施主体,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校内“五项措施”工作。此外,学校也是睡眠管理工作校外任务参与者,要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落实各项任务。
(二) 加强条件保障,满足睡眠管理需要
一是加强经费支持。学校制定和完善有关保障措施,加强专项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满足设施设备、科普宣传、监测诊断等需要;完善绩效工资分配,落实教师参与睡眠管理工作的待遇保障。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睡眠管理、睡眠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专项教研活动和相关交流研讨,将相关工作任务纳入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进一步依托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1+5”能力计划,加强本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作业(考试)命题能力培养,重点提升教师对学生开展学情分析、针对性学习辅导和提出改进策略、引导学生提高作业效率的能力,确保中小学作业管理、教考一致在学校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条件保障。优化学校空间布局,结合义务教育“五项标准”修订因地制宜推进学校空间改造和设施设备配置。科学利用图书馆、音乐教室等公共场所,创设并优化学生午休条件。通过学生营养午餐、午间轻音乐等多种途径,营造良好氛围,改善学生睡眠。
(三) 加强监测督导,落实睡眠管理要求
建立本校学生睡眠情况追踪监测制度,结合本校学生学业负担状况调查、义务教育“绿色指标评价”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睡眠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徐汇区吴中路小学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