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活动目的:通过实践课,在专家的扶持下,在教师的争论中、反思中,探讨教学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摒弃低效、无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的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校本培训,要求每位老师参与听课、评课,写感悟。这个环节就是校本培训中“听课评课,同伴互助,切磋提高”:通过课堂体验获得教学智慧、教学艺术的提升。一是将别人请进自己的课堂,将自己的教学体悟与他人分享交流,获得支持与建议。二是步入他人的课堂,通过与他人的课堂进行直接比较,验证自己的优势与弱势。互助式的听评课,推崇在教师间开展循环模式的教学反思,每个循环都包括假设、行动、观察、反思、改良等步骤,教师合力去分析、实验和评估可改良的教学方法,同时互相合作、共享团队的智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最大效益。平时课后老师们也在讨论,教研员也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我也推荐了几种评课的方式,今天作为一个听课者的角度先来谈感受,大家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故事引入:
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一进教室,就变戏法似的拎出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了一把米放在它面前。可是,公鸡惊惶四顾不肯吃。陶先生就强按住鸡头“请”它吃,仍不肯吃,又掰开鸡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死挣扎,就是不吃。这时,陶先生松开了鸡,后退了几步。公鸡徘徊了一会儿,渐渐平静下来,低头悠然自得地吃起米来。在这个故事中,陶先生以一只公鸡作比,形象逼真地演示了有效教学的奥妙。追求有效教学,教师既不可太“有心”,也不可太“无心”。太过于有心,则似按着牛头喝水,掰开鸡嘴喂米,终难有效;太过于无心,则无异于全然放弃教书育人的职责,肯定无效。
那么,什么是有效?怎样做才有效?根据我们的学情怎样定位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 先谈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从操作层面去理解。 “有效教学”就是要做到“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激励”,“有效讲授”强调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问、倾听”强调“有效教学”要突出教学活动应具有的交互性特征;“有效激励”强调教师要具备激励性人格,善于激发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二是从目标层面去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把“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其中“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和发展”目标。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算是有效的教学,这是把“有效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来理解的。
我们学校,孩子基础薄弱,家长不配合,要使学生获得效益,只有靠我们的老师,而老师们也已经认清这个现实,坦然面对,换句话来说,我们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寻找有效的方法适应这些孩子。面对这种现状,老师也在积极地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想法设法。
把握教学基点——立足生情和学情, 确立尊重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找准课堂切入点——就语文教学来说,选择与切入文本阅读的角度,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
捕捉情感兴奋点——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创设思维生成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活动;可以利用教学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等。“动”——“有序的动”、“有效的动”
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给学生的思考孵出时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等待和倾听。一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二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老师的倾听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应将提问的过程变成使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而面对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中途打断或叫另一位学生回答,都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因此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三是教师要在常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学生的“回应”转化成为教学的资源。
讲那么多,归根到底回到了教学五环节上,做好以上方面最关键的就是“备课”, 备课之前细细地钻研教材,品味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努力把课上出新意来。那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