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功做法
1、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引入部分,我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与教师捐给灾区的衣物这一事件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又出示了和衣服相比数量一下子多得多的帽子图片,要求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很能快地知道彩色帽子是绿色帽子的几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观察比较的结果,同学们发现可以利用除法计算倍数,然后用除法快速解答出了帽子之间的倍数问题。同学们感到用除法计算的确比圈圈画画的方法简单多了,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在新课引入及课堂练习设计中还有效地渗透了关爱灾区人民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成功利用错误的资源,对同学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老师在提问彩色帽子是绿色帽子的几倍这个问题时,刘帅同学脱口而出9倍。这里老师并没有表态,而是暂时将这个答案放在一边不做评判。等到同学们利用除法计算得到正确答案后,老师才让那位同学自己判断刚才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此时老师及时对刘帅同学进行了学习习惯的教育,拿到题目,要认真审题,细心观察,正确计算。千万不可以像刘帅同学刚才那样不思考就报答案,这样会造成解题错误的。老师的这些话虽然是对刘帅同学说的,但是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同样的教育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在数帽子只数时,老师请得最快的同学介绍数的方法,每行帽子的只数乘以帽子的行数,就是帽子的总数。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向生活中拓展延伸。例如: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和“倍”有关的数学问题,从教室里的事物着手,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编今天学习的求倍数的应用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学们观察时都非常认真。老师还邀请其他同学来解答同学们编的求倍数应用题,这样一来,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
4.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培养同学各方面能力
本节课我在练习的设计上也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体现出了练习的坡度。本课的练习设计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要求同学根据所给的两个物体数量求出倍数,我不但要求同学们会利用除法进行计算,还要求同学们说出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注意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层次,我设计了一个统计表,要求同学们根据所给的求倍数问题解答,这时,有同学发生解题错误,没有根据问题找准所要的条件。我又一次很好地利用了错误的资源,没有告诉这位同学错在哪里?而是引导他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所列的算式,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解题时,一定要根据问题选择所正确的条件进行解答--”因为有了实际的事例,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而那位犯错的同学在接下来的计算中,再也没有犯错。老师对他及时进行了表扬。他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同学们能根据问题找准所要的条件进行正确计算的基础上,老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自己也来设计一个求倍数的问题。这样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二.失败之处
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一心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比较的结果(板书),先独自想一想怎样求倍数,然后把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老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太简单,没有讨论的价值,所以在同桌之间商量时,很冷清。接着在交流这个环节中,同学们的表述不完整,老师忙于赶进度,没有加以纠正。
三.学生问题
因为倍的初步认识是在9月底,也就是一个月之前,所以一开始,同学们对于讲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倍数关系时,显得有些生疏。个别同学学习习惯差,题目也不看仔细,就报答案。回答问题时,同学们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
2008-10-30